2009年11月11日 星期三

「客家」的由來、認識當前臺灣客家節慶

新店崇光社區大學(辦理2場次)
辦理日期:
98.09.28 上課人數27位 客家籍4位
98.10.6 上課人數24位 客家籍2位

講師:邱得勝老師
資歷:
1新店崇光社大、北市松山社大、基隆社大、
桃園社大傳統37式太極指導老師
2僑委會2007大洋洲、2008歐洲&日本華裔青年國術課程指導老師
3中華神龍太極學會理事教練等









大綱:
一.「客家」的由來:
『客家』稱號的由來,有著「客居他鄉而以為家」的意思。因為久違中原老家,因此特別重視根源。
「客家」一詞由來:
「客家人」原來是住在中國北方的居民,他們的活動範圍大約是在現在的山西、河南、湖北間。後來因為五胡亂華、黃巢之亂、安史之亂、北宋滅亡南宋成立等因素而相繼向南遷徙,他們在南遷後披荊斬棘,開山拓墾,建造田園,進而落地生根;因為自古以來就有所謂來者是「客」的道理,因此當地的居民稱後來的人為「客」,所以這些移民就被稱為「客家」,於是就有了所謂「客家」的稱呼,後來這些南遷的移民就乾脆自稱「客家」(客家人)。
在五胡亂華中原人民輾轉南遷的時候,已有「給客制度」。南齊書州郡志云 :『南兗州,鎮廣陵。時百姓遭難,流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為客。晉元帝大興四年,詔以流民失籍,使條民上有司,為給客制度』。
由此可知客家的「客」字,是沿襲晉元帝詔書所訂定的。後來到了唐宋時期,政府制定簿籍,乃有「客戶」的專稱,而「客家」一詞只是一般民間的通稱,當宋朝製作戶籍時,將自古以來就居住在該地的土著稱為「主」,以後從外地遷移進來的居民就稱作「客」,「客家」一詞就此誕生。
「客家」造就了許多獨特的文化資產,尤其在語言、歌謠、飲食、生活禮儀及建築等方面有其獨特風格與內涵。


二、.認識當前臺灣客家節慶:
1.蹦龍
2.天穿日
3.二月戲
4.尖炮城
5.新丁粄
6.字紙祭
7.斗燈
8.中元節
9.義民祭
10.春秋二祭
11.收冬戲









講師與學員上課實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