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2日 星期一

台北縣永和社大

(六)永和社大

講座主題:七○年代台灣客家籍作家與文學作品2:宋澤萊
辦理日期:98.10.21
上課人數:20
講座流程:19:00-21:00 宋澤萊,及其小說《血色蝙蝠降臨的城市》
21:00-22:00 提問與討論
講師重點:
(1)七○年代的時代背景與社會條件。
(2)透過宋澤萊及其小說《血色蝙蝠降臨的城市》導讀,帶大家思考台灣戰後,除了反共、懷鄉文學之外,本土客籍作家們,透過文學作品所呈現的庶民觀點、族群眼光與時代氛圍。
效益評估:
(1)共有20人參與。
(2)回收20份問卷。
(3)透過宋澤萊的小說導讀,吸引了喜歡文學作品的朋友,透過客籍作家的眼睛,進一步了解客籍作家所處的時代座標與族群思維,藉以思考客家族群在台灣社會扮演的觸動角色。
(4)講者王拓老師本身豐富的文學背景與社會經歷,吸引了關心台灣社會變遷發展的朋友,透過宋澤萊作品所吐露的人文關懷,反思文學作品所展現的社會精神,現場討論熱烈。
檢討與建議:文學作品是另一種媒介,帶大家從更大的時代脈絡,看客家與客籍作家。需要更多的醞釀與宣傳,以增加其親近性。


講座主題:七○年代台灣客家籍作家與文學作品3:李喬
辦理日期:98.10.28
上課人數:28
講座流程:
19:00-21:00 李喬,及其短篇小說「告密者」導讀
21:00-22:00 提問與討論
講師重點:
(1)七○年代的時代背景與社會條件。
(2)透過李喬及其短篇小說「告密者」導讀,帶大家思考台灣戰後,除了反共、懷鄉文學之外,本土客籍作家們,透過文學作品所呈現的庶民觀點、族群眼光與時代氛圍。
效益評估:
(1)共有28人參與。
(2)回收28份問卷。
(3)透過李喬的短篇小說導讀,吸引了喜歡文學作品的朋友,透過客籍作家的眼睛,進一步了解客籍作家所處的時代座標與族群思維,藉以思考客家族群在台灣社會扮演的觸動角色。
(4)參與過上週講座的學員,有很多繼續來參與這場。透過系列活動,累積了關心與喜歡這個領域的夥伴,因此有更多人加入。
檢討與建議 未來系列活動的方式,可以作為規劃的參考。



講座主題:從清淨湖泊出發的客家社區營造─「淨湖人」紀錄片欣賞與座談
辦理日期:98.10.31
上課人數:52

講座流程:
2:00-2:10 開場介紹
2:10-3:00 「淨湖人」記錄片播放
3:00-4:00 觀影座談/蔡培慧
4:00-5:00 提問與討論/蔡培慧
講師重點:
透過紀錄片「淨湖人」的觀賞,帶大家到新竹峨眉的客家社區,去看看這群客家鄉親,是怎樣擾動起來,一起為自己社區做些事?其中,他們如何充分運用自身的客家產業生態與文化特色?如何凝聚社區共識?如何發展出具體行動,進而號召鄉親參與推動?這些努力的經驗,都是值得我們來學習的。
效益評估:
(1)共有52人參與。
(2)回收52份問卷。
(3)以社區營造主題切入,吸引了對於社區經營感興趣的民眾,藉由本活動深入了解傳統的客家社區在面對快速變遷的現代社會,以及結構性環境汙染時,如何糾合社區有志一同的夥伴,以集體力量來因應。
(4)參與者雖多數非客家人,但是作為擁有青山綠水童年記憶的永和都市城鄉移民,在影像畫面引導下,對於鄉村的生活經驗與社會轉變十分感同身受,藉此開啟了親近客家社區的經驗。
檢討與建議:透過影片欣賞的軟性媒介,吸引了較多人的參與。



講座主題:從電影看客家文化─「青春無悔」電影欣賞與座談
辦理日期:98.11.05
上課人數:27

講座流程:
19:00-20:40 「青春無悔」電影欣賞
20:40-21:20 從電影看客家文化講座/陳清純
21:20-22:00 提問與討論/陳清純
講師重點:
(1)透過電影呈現的美濃客家庄意象,與兩個客家年輕人的故事,了解客家人的生活、風俗、觀念與思維。
(2)以民族學的概念,了解客家人的起源、發展與分佈,及其信仰與文化。
效益評估:
(1)共有27人參與。
(2)回收27份問卷。
(3)以電影的軟性媒介,帶大家進入客家人的生活,再進行族群分析。對於大部分沒有客家生活經驗的參與者來說,比較容易了解客家族群。
(4)講師準備的講義資料,將影片呈現的族群文化,帶入更多的思考與觀點。參與者的反應也很熱烈。
檢討與建議:不管是劇情片、紀錄片或新聞剪輯,透過各種客家影像紀錄,觀看客家文化與客家人的身影,是未來活動可以思考的方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