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瑞芳社大(板橋社大-瑞芳校區)
主題:「客家聚落的保存與再生」講座成果記錄
辦理日期:98.11.06
上課人數:26位
馮天蔚老師不僅從建築保存的角度,更著重在「文化地景」的概念與建構過程中,透過當地民眾的參與,在文化智慧傳承、社區共同情感營造、以及現今的文化觀光產業等焦點,來討論客家文化地景的保存與再生。
1. 民眾參與的意義
社區居民在面對生活的時候,總是會發展出一套對應環境的獨特方式,同時會延續傳承下去,但是,這「延續傳承」似乎逐漸的被各種消費取代掉了,無論是就地取材的生產方式及製造克服環境的工具,或是當年為求平安以及溫飽所發展出來的換工制度,都有許多的生活智慧隱含在裡面,如果沒有深入的參與,我們眼中看到的事物就好像很平常,這些生活智慧可以經由對於社區事物深度的參與而體悟,不僅將令我們打從心裡佩服前人的圓融,更是後生晚輩最佳的人生試煉場。
2.客家文化地景中的生態與傳統生活智慧
在文化地景的保存過程中,低技術的、就地取材的環境共生觀念,某種程度就是在反應居民和土地關係的生活態度;若是從這個角度來審視「民眾參與」在地景保存過程中的角色,地方工匠系統正是生活智慧的具體呈現;透過工匠系統的動員,民眾和專業者的關係亦隨著融入地景保存的行動過程動態地調整彼此的相對位置。
3.社區參與~從田野中學習生活智慧
在台灣,族群的問題常常被作為政治操弄的對象,但是在像佳安這樣的一個多元的、新舊移民的村莊;有世居於此的住民,有因為石門水庫管理局設立而引入的技術人員,也有因為四十六年中山科學研究院而定居於此的國防科技人才。正如同許多的客庄現在所面臨的狀態,擁有不同生命經驗的人因為工作、婚姻等原因遷移並相聚。
當聆聽每一位朋友拿著老照片訴說個人的生命經驗時,我們都會發現當年面對生命的節點時,似乎大家並沒有太多的選擇,也沒有太多的時間與條件考慮;大家就在分享一個個老故事的過程中,建立了價值交換的默契,對於彼此獨特且唯一的生命史用一種學習的態度來欣賞,相信在這樣共享的過程中,不會再以狹隘的「族群」來概念化每個人特殊的生命歷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