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10月24日 10:00-16:00
參訪人數計92位
客家籍計 位
講師:
石岡鄉梅子村長郭光勇
石岡人家園再造協會創會理事長劉祥山先生
山線社大社區導影影像人才培訓班導師黃楷秀
11:00-12:00參訪台中縣石岡梅子社區
【梅子村】是純樸典型的客家庄,富有傳統農業克勤克儉的色彩。衣、食、住、行、育、樂仍保有客家的風俗民情,早期村內有數棵大梅樹,漢人在此創建村落而得名,由當時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林姓人士所開發。另一說則為日據時期,八仙山五分車鐵道經過本村,車站旁剛好有一棵大梅樹,站旁亦有一家柑仔店,往來村民絡繹不絕,自然地以那棵梅樹叫出「梅樹下」之名稱。另一說法為在日據時代在此地即稱為梅子,因其名為「梅子」,所以在社區內種植梅樹。現為本村的第六鄰到十四鄰。面積:1.87平方公里,人口約2,400人,旅遊名勝有五分車懷舊公園、綠色走廊、生態池、電火圳、梅子古道
在921大地震中,社區內代表客家文化的三合院全部倒塌。歷經10年,梅子社區居民揮別悲情辛苦重建,重新建構屬於梅子村裡的人文與歷史,再度重拾活絡的產業。
石岡鄉梅子村長郭光勇致歡迎詞。
石岡鄉梅子村長郭光勇帶領學員體驗「客家文化學習」之旅。
921大地震梅子社區代表客家文化的三合院全部倒塌,地貌巨變,昔日祥和的客家風情已不復見。
此景宛如世外桃源般的仙境,孰不知它是在地牛翻身後歷經10年歲月,社區居民共同努力經營的成果。
五分車懷舊公園
14:00-16:00參訪台中縣石岡土牛客家文化館
石岡人家園再造協會創會理事長劉祥三帶領學員解說土牛館的各項文物史蹟。
石岡土牛客家文化館於九二一災變後,將倒塌的土牛劉家夥房於原址重建恢復其原貌;記錄了石岡在地的客家人文風情與歲月變遷,雖經歷大自然的摧殘,但重建之路上積極從記憶裡找尋、再度建置起深處的歷史史蹟,透過活的文化館,讓更多人瞭解認識客家人的民俗風情。
石岡鄉土牛村的劉家伙房已近二百年的歷史,是石岡、東勢一帶最大家族劉氏的祖堂所在,除在此進行家族之日常禮儀外,每年節慶來自各處劉家子弟也都會返鄉共同舉行各項慶典,是中部客家開發史上的重要據點,是台灣客家建築代表之一。
921地震震毀了劉家老伙房的文化資產和客家聚落的生活型態,由於其所有權早已不可考,因此成立祭祀公業共管,在土牛村劉家家族同意無償提供土地下,考慮到文化的保存、與現代化的需求,以文化館的形式重建,主屋部份保留原貌並配合文物展覽,住宅部份則重新規劃,以社區總體經營為方向,在可見的未來,此一文物館必將肩負起傳承客家大埔文化並加以發揚光大。
東勢地區以石岡土牛劉啟成(文進)的祖祠最氣派雄偉、建築歷史久遠,現存的歷史古物極多,被台灣省文建會列入地方勝蹟。
土牛劉啟成(文進)祖祠創建於清嘉慶末年,至日據昭和四年(民國十八年)重修,迄今已近兩百年歷史。此建物以德馨堂為中心,為十分典型的三合
神龕正中是「十五世祖恩授貢生謹成文進劉公」之祖牌,傳下祖先牌位左右並擺。神龕正面尚有木刻雕花金飾,精美雅緻。
劉啟成父子五人均為貢生,其後數年間人才輩出,為地方望族。
劉啟成名文進,原籍廣東省大埔縣高陂鄉烏槎村。父親永順公於乾隆中葉時自大埔縣東渡來台,爰住石岡,以賣豆腐為業營生。啟成公從小幫忙家業,除了將父親所做豆腐供應至伯父永萬公的店舖兼銷外,另外挑著豆腐至莊外沿街叫賣,人稱「豆腐進」,由於為人親切、童叟無欺,深得地方人緣,久而久之,生意越做越大,奠下了日後成功的根基。
在台客家人的分布情形與早期遷移定居的情況有關,為了躲避原住民的攻擊(出草文化)並與閩南人劃分勢力範圍,只好在山區平原間的零星地帶定居發展。由於初到一個陌生的大環境容易抱持不安的情緒,因此客家人多半採取「同鄉同族」群聚的方式以增強防護、避免勢單力孤,當時閩客之間常有械鬥,此一劃分更加深了彼此間的鴻溝。
另一方面也正是這樣的史地因素使得客家文化沒有很快的消逝,而是以隱而不宣的方式默默傳承了下來。長久以來,閩南人佔有人數、政治、經濟上各方面的優勢,使得客家人在定位上十分尷尬,幾乎是「存而不見」。明顯地,優勢民族擁有定義歷史、決定未來的力量;然而值得欣慰的是,有越來越多的客家子弟不再甘於沉默,轉而投入文化工作的行列。
客家人在台足跡遍佈各地,北、中、南、東皆有客家聚落,由於來源不同,客語本身的腔調也因地區而異。
依區域可大分為桃竹苗區、中部區(以東勢為主)、花東區、南部六堆區【六堆指右堆(高樹、美濃)、左堆(新埤、佳冬)、前堆(長治、麟洛)、後堆(內埔)、中堆(竹田)、先鋒堆(萬巒)】與其他區(例如:雲林、台北、基隆等地)。
依腔調大致可分為四縣腔、海陸腔、大埔腔、紹安腔等四種主要腔調,另外還有饒平腔、永定(或永靖)腔在部分地區使用。
其中,尤以北部桃竹苗區,中部東勢、石岡,南部美濃(六堆中之右堆)…等地最為人所知,這些地方的客家人仍保有各種傳統文物風俗,以及特殊的客家腔調,是幾個較為重要的據點。
於2001年九月落成的啟成公紀念公園,以「土牛」為其精神象徵,一方面紀念早期來台開墾的客家先民,一方面也期望土牛所代表的「任重道遠」、「任勞任怨」形象,能帶領石岡鄉的居民早日走出震災的陰影,並開拓出屬於客家民族的世外桃源。除在此進行家族之日常禮儀外,每年節慶來自各處劉家子弟也都會返鄉共同舉行各項慶典,是中部客家開發史上的重要據點,是台灣客家建築代表之一。
解說員向學員一一介紹館內文史由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