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8日 星期一

計畫實施效益評估辦理情形

(一)、
1.原預計辦理13場、參訪9場,參與人數372人,實際辦理15場講座9場參訪,參與人數735位,較預期參與人數多出一倍。
2.計畫執行分室內講座課及戶外參訪課,由北縣5所社大辦理,另本會辦理1場戶外參訪。講座平均每場上課人數計25位,戶外參訪課平均每場計40位
3.參與學員735名中,屬台北縣民計578位,客家籍計124位,佔總參與人數17%。
4.如一個家庭以4口計算,本計畫有效推廣,影響人數及於2,940人以上。 (二)、
藉由社區大學平台,邀請社區學員、民眾接觸客家文化,共同參與學習,學員從先人遺留下來的文化、歷史、語言、藝術等,知其脈絡軌跡,加深對客家人的瞭解、認識,有效達到推廣客家文化的目的。

(三)、
達到族群和諧,相互尊重,共存共榮的優質美好環境。從參與學員的各項統計得知其年齡分佈與社區大學屬性相符,以40歲以上者居多,當學員分享其生命經驗時,得知在其成長過程的那個年代,大部分客家人不會樂意主動表明自己的身份,顯然當時的時空背景,客家人的身份是被壓抑的,不被重視,然歷經20年的社會變遷及憑著客家的硬頸精神,如今在社會上亦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透過社大客家文化講座與參訪使社區民眾彼此間能進行經驗分享與直接對話,更能彼此瞭解,相互尊重,進而建構族群融合的友善環境。

(四)、
凝聚在地客家族群情感,培養客家文化認同,重振客家文化生命力。

(五)、
滿足社區民眾對於客家文化的學習需求。
北縣客家居民多為外縣市移入,北縣民眾普遍較欠缺對客家文化的認識,藉由辦理社大客家文化講座,有助於滿足社區居民對客家文化認識與了解的需求。

(六)、
豐富多元課程規劃,促進民眾參與客家議題討論,喚起民眾對地方公共事務的關心,扮演客家文化推動者者的角色。

(七)、
因為過去政策的偏頗造成過去客家文化受到貶抑,許多族群不敢公開使用母與(客語)或承認客家人身份。社大學員多為40-60社區民眾,多數也曾經經歷過閩客族群壓抑母與及文化的時代,因此藉由在推動客家文化課程,除了有助於恢復40-60歲客家族群的文化自信,也藉由課程中的分享與交流建立族群價值交換的默契,對於彼此獨特的文化背景用一種學習的態度來欣賞,而不再以狹隘的族群觀去概念化每種文化。

三、檢討與建議
(一)、計畫執行期程:
計劃執行期程過短,以致於在宣傳及課程計畫上較為匆促。本次計劃僅有五家北縣社區大學合作辦理計畫,未來將擴大北縣所有社區大學參與計畫,擴大客家文化推廣普及的範疇。未來可針對類似計畫提早進行規劃籌備,以便有充分時間安排相關細節,並提高北縣社區大學參與計畫的意願。
(二)、宣傳:
1. 由於台北縣市地處鄰近,未來宣傳DM與海報將擴大發放,例如:透過台北地區捷運站放置宣傳海報與DM增加民眾跨區參與的機會。
2. 未來在經費充餘狀況下,可採取利用廣播媒介方式進行計劃宣傳,例如透過寶島客家電台、台北教育電台宣傳客家文化計劃。
3. 未來考慮製作計劃統一活動橫幅,方便社大辦理活動時懸掛,以增加主辦單位曝光機會。
4. 為在有限計劃期程內,吸引更多民眾一起分享客家文化饗宴,本計畫中設計精美DM與海報於各地社區進行大量宣傳,未來如能將宣傳時間提早,相信能有更多民眾參與講座與參訪。
(三)、課程形式及規劃:
未來客家課程規劃方式,除延續今年度講座與參訪外,也考慮增加系列課程的方式進行。例如:客家文化導覽人員培訓、口述歷史(如針對客家耆老訪談紀錄)、客家社區劇場課程、哈克影像紀錄課程等,為使客家文化的影響,能延續到下一代,也可規劃客家親子暑期營。
(四)、參訪:
依據辦理本計劃成果,戶外參訪課程平均每場次人數約四十位。可見透過實地參訪交流能使學員在輕鬆活潑的氣氛中將課堂知識在實地參訪中驗證。因此,未來將提高參訪課程比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