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8日 星期一

學員基本資料

(1)、性別
講座學員性別分佈略同於社區大學之常態性分佈,以女性居多,佔參與人數的72%。
(2)、年齡
講座學員年齡層分佈廣泛,其中以41-60歲佔居大部分,計44%,同於社區大學的常態性分佈。

(3)、客家籍
客家籍上課人數共60位,佔總參與人數16%。顯見非客家族群對不同文化有某種程度的興趣與關心。


(4)、教育程度

講座學員教育程度以大學、專科、高中程度者占多數,推測可能教育程度越高者,對應接受學習不同文化的意願度較高。與社區大學常態性分佈亦相呼應。

(5)、職業
參與講座學員,其職業包括以服務業、退休、家管及其他等佔大部份,顯示關心瞭解、認識不同文化已在多元社會不同行業裡,正往下萌芽紮根中。

室內講座課與戶外參訪課辦理場次、人數分析圖


一、室內講座課
辦理15場次, 參與人數計377人,問卷回收372張,平均上課人數25人。
二、戶外參訪課辦理9 場次, 參與人數計358人,問卷回收份數331張。平均上課人數
25人。

計畫執行台北縣社區大學地區分佈


室內講座課:北縣社區大學計5校辦理15場次。
戶外參訪課:北縣社區大學計5校辦理9場次及全促會辦理1場共計10場。

計畫實施效益評估辦理情形

(一)、
1.原預計辦理13場、參訪9場,參與人數372人,實際辦理15場講座9場參訪,參與人數735位,較預期參與人數多出一倍。
2.計畫執行分室內講座課及戶外參訪課,由北縣5所社大辦理,另本會辦理1場戶外參訪。講座平均每場上課人數計25位,戶外參訪課平均每場計40位
3.參與學員735名中,屬台北縣民計578位,客家籍計124位,佔總參與人數17%。
4.如一個家庭以4口計算,本計畫有效推廣,影響人數及於2,940人以上。 (二)、
藉由社區大學平台,邀請社區學員、民眾接觸客家文化,共同參與學習,學員從先人遺留下來的文化、歷史、語言、藝術等,知其脈絡軌跡,加深對客家人的瞭解、認識,有效達到推廣客家文化的目的。

(三)、
達到族群和諧,相互尊重,共存共榮的優質美好環境。從參與學員的各項統計得知其年齡分佈與社區大學屬性相符,以40歲以上者居多,當學員分享其生命經驗時,得知在其成長過程的那個年代,大部分客家人不會樂意主動表明自己的身份,顯然當時的時空背景,客家人的身份是被壓抑的,不被重視,然歷經20年的社會變遷及憑著客家的硬頸精神,如今在社會上亦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透過社大客家文化講座與參訪使社區民眾彼此間能進行經驗分享與直接對話,更能彼此瞭解,相互尊重,進而建構族群融合的友善環境。

(四)、
凝聚在地客家族群情感,培養客家文化認同,重振客家文化生命力。

(五)、
滿足社區民眾對於客家文化的學習需求。
北縣客家居民多為外縣市移入,北縣民眾普遍較欠缺對客家文化的認識,藉由辦理社大客家文化講座,有助於滿足社區居民對客家文化認識與了解的需求。

(六)、
豐富多元課程規劃,促進民眾參與客家議題討論,喚起民眾對地方公共事務的關心,扮演客家文化推動者者的角色。

(七)、
因為過去政策的偏頗造成過去客家文化受到貶抑,許多族群不敢公開使用母與(客語)或承認客家人身份。社大學員多為40-60社區民眾,多數也曾經經歷過閩客族群壓抑母與及文化的時代,因此藉由在推動客家文化課程,除了有助於恢復40-60歲客家族群的文化自信,也藉由課程中的分享與交流建立族群價值交換的默契,對於彼此獨特的文化背景用一種學習的態度來欣賞,而不再以狹隘的族群觀去概念化每種文化。

三、檢討與建議
(一)、計畫執行期程:
計劃執行期程過短,以致於在宣傳及課程計畫上較為匆促。本次計劃僅有五家北縣社區大學合作辦理計畫,未來將擴大北縣所有社區大學參與計畫,擴大客家文化推廣普及的範疇。未來可針對類似計畫提早進行規劃籌備,以便有充分時間安排相關細節,並提高北縣社區大學參與計畫的意願。
(二)、宣傳:
1. 由於台北縣市地處鄰近,未來宣傳DM與海報將擴大發放,例如:透過台北地區捷運站放置宣傳海報與DM增加民眾跨區參與的機會。
2. 未來在經費充餘狀況下,可採取利用廣播媒介方式進行計劃宣傳,例如透過寶島客家電台、台北教育電台宣傳客家文化計劃。
3. 未來考慮製作計劃統一活動橫幅,方便社大辦理活動時懸掛,以增加主辦單位曝光機會。
4. 為在有限計劃期程內,吸引更多民眾一起分享客家文化饗宴,本計畫中設計精美DM與海報於各地社區進行大量宣傳,未來如能將宣傳時間提早,相信能有更多民眾參與講座與參訪。
(三)、課程形式及規劃:
未來客家課程規劃方式,除延續今年度講座與參訪外,也考慮增加系列課程的方式進行。例如:客家文化導覽人員培訓、口述歷史(如針對客家耆老訪談紀錄)、客家社區劇場課程、哈克影像紀錄課程等,為使客家文化的影響,能延續到下一代,也可規劃客家親子暑期營。
(四)、參訪:
依據辦理本計劃成果,戶外參訪課程平均每場次人數約四十位。可見透過實地參訪交流能使學員在輕鬆活潑的氣氛中將課堂知識在實地參訪中驗證。因此,未來將提高參訪課程比例。

2009年11月29日 星期日

認識當前臺灣客家歌謠、客家服飾的特色

主題:認識當前臺灣客家歌謠、客家服飾的特色
新店崇光社區大學(辦理2場次)
辦理日期:
98.10.20 上課人數23 人客家籍2 人
98.11.2 招生人數23 人客家籍6人

大綱:
一、認識當前臺灣客家歌謠:
1.客家「九腔十八調」的由來:
客家傳統歌謠以〈九腔十八調〉的山歌曲調為主,這是一般人最耳熟能詳的客家音樂。許多客家山歌都已成為家喻戶曉的名曲,輕鬆的曲調聽來是那麼的親切動人,像是《客家本色》、《落水天》,都是客家歌謠中流傳已久且廣的曲子,它貼切地描繪出客家文化精神與勤儉良善的美德。
台灣的客家傳統歌謠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種不同的腔調呢?那是因為台灣的客家人都來自大陸各地不同的地區,所以腔調因此而有所不同,也就有所謂的「九腔十八調」。
2.什麼叫做『九腔』?
客家話所謂的「九腔」包括有:海陸腔,四縣腔,饒平腔,陸豐腔,梅縣腔,松口腔,廣東腔,廣南腔,廣西腔等「九腔」。
3.什麼叫做『十八調』?
客家民謠的歌詞和曲調,和客家民族的生活作息、工作內容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根據瞭解客家民謠有了一千多年以上的歷史,起初只是單純為了抒發內心喜怒哀樂的情緒,而哼出來單調的歡呼聲、哀怨聲、感嘆聲或呼應聲,後來結合了日常生活作息與工作型態,例如走路、挑擔、採茶、砍柴、撐船、、、等日常生活與自然活動,自然哼唱出聲音,藉以表達情緒、壯膽,或是跟對岸、遠山的人對話、傳情、高聲喊叫,進而逐漸演變成了歌調。
客家歌謠裡的「十八調」是指:平板調,山歌子調,老山歌調(又稱南風調),思戀歌調,病子歌調,十八摸調,剪剪花調(亦稱十二月古人調),初一朝調,桃花開調,上山採茶調,瓜子仁調,鬧五更調,送金釵調,打海棠調,苦力娘調,洗手巾調賣酒調(亦稱糶ㄊ一ㄠˋ酒),桃花過渡調(亦稱撐船歌調),繡香包調等十八種調子。
4.臺灣國寶「客家山歌」歌后:
早期客家先民因躲戰亂避災禍而四處遷徙,但是因為移居各地墾拓的時間較晚,所以只能耕作經營較為邊陲的山區丘陵地帶,於是逐漸發展出客家人獨特的「山歌文化」。
賴碧霞女士在西元1932年出生於新竹竹東,她是台灣國寶級的山歌歌后。小學時,有一次在放假回山上的路上,偶然聽到從山中傳來悅耳動聽,有如天籟之音的客家山歌,從此開啟了賴碧霞女士追隨並推展客家山歌的人生旅程。
1965年,賴碧霞女士製播台灣第一部客語電影-《茶山情歌》,同時擔任編劇、導演、演員以及演唱,可說是多才多藝,在全台各地推出後造成極大轟動。
1986年,賴碧霞女士榮獲第二屆薪傳獎的殊榮,讓她更積極投入客家歌謠的教學與推廣,並開始從事詞曲與戲劇的創作。六十年的歌謠田野工作與實務經驗,讓賴碧霞女士無論是「老山歌」、「山歌子」、「平板」、「小調」以及「採茶戲」,都能駕輕就熟,琅琅上口,她那悠揚嘹亮的歌聲,唱出了客家歌謠的醇美與精神,也唱出了對客家文化的摯愛與情感。
5.臺灣的「客家國歌」:
「客家本色」是所有台灣客家歌曲中最具代表性、最具知名度且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首作品,素有「客家國歌」的封號。這首由涂敏恆先生在民國78年(西元1989年)所創作的客家歌曲,雖然談不上是第一首客家流行創作,但它廣為流傳並深受大眾喜愛的程度,絕對不是其它一般客家歌曲所能相比擬。
涂敏恆先生1943年出生於台灣苗栗縣大湖鄉,他創作了許多國語流行歌曲,其中最著名的一首詞曲創作是《送你一把泥土》,在四十歲那年,受到童年玩伴車禍死亡的刺激,立志要將下半生奉獻給客家歌謠,十幾年來,已經創作、整理出近三百首的歌謠,較具代表性的有《客家本色》和《我是客家人》,已經成為客家人家喻戶曉,每逢聚會必唱的重點指定歌曲。
其中「客家本色」就是代表客家人稟持傳統固有的刻苦耐勞,勤儉持家,不畏艱苦,面對周遭艱難險惡環境時,仍能自然流露出那種堅毅不拔、不畏強權、不卑不亢、不屈不撓、不服輸、有骨氣的『硬頸』精神!這就是「客家人」何以在歷代從北到南的遷移過程中,還能夠順勢生存,安身立命的重要因素!
意境描繪深刻且發人深省的歌詞,搭配著簡單易學好記的旋律,讓許多不會說客家話的河洛族和原住民等,都可以朗朗上口,一唱再唱。客家民謠本來只是唱給客家人自己人聽、早期也只在客家庄販賣客家歌曲的時代,如今過渡到能在主流音樂市場中公開發行推廣,讓更多人能夠聆聽到客家新生代的心聲,跟它共鳴共榮,可見音樂歌聲在民族文化上的影響力有多大!
賞析:『客家本色』歌词 詞曲: 涂敏恆
唐山過台灣 無半點錢 剎猛打拼耕山 耕田
咬薑啜醋幾十年 毋識 埋怨 世世代代就恁樣勤儉傳家
兩三百年冇改變 客家精神莫豁掉 永遠 永遠
時代在進步 社會改變 是非善惡充滿人間 奉勸世間客家人 修好 心田 正正當當做一個良善介人 就像摁介老祖先 永久不忘祖宗言 千年 萬年

以下為歌詞內容解釋:唐山過台灣 無半點錢 (從大陸唐山來到台灣,身上沒有半毛錢) 剎猛打拼耕山耕田 (努力打拼開山種田)
咬薑啜醋幾十年 毋識埋怨 (比喻生活困苦,幾十年都不曾埋怨過)
世世代代就恁樣勤儉傳家 (世世代代都以勤儉精神來傳家立業)
兩三百年無改變 (兩三百年來不曾改變過) 客家精神莫豁忒 永遠永遠 (別讓客家精神中斷遺棄,要永永遠遠保持下去)
時代在進步 社會改變 是非善惡充滿人間
奉勸世間客家人 修好心田 正正當當做一個良善的人 就像摁介老祖先 (摁介=我們的) 永久不忘祖宗言 千年 萬年

臺灣客家先民面對臺灣多樣化的自然山川地理環境與多元複雜險惡的族群處境,完全憑藉其隨遇而安,因地制宜的堅韌耐性與生存智慧,逐漸發展出來臺先祖們未曾想像過的客家新風貌。這首歌訴說著客家祖先剛來台灣時身上沒有半毛錢,完全白手起家,努力打拼開山種田,而且一代傳一代,節儉辛苦也從來不會埋怨,希望這種客家精神能夠世世代代持續傳承在客家家族裡,也強調不要忘了祖先的辛苦持家、諄諄教誨、更不要忘了一定要做個堂堂正正、恪守本分的客家人。

二、客家服飾的特色:
1.色彩上的特色:
客家服飾固守青、黑色的傳統,深色、素淨的暗色給人素雅嚴肅的印象,就像客家人固有沈穩內斂的民族特性一樣。
2.形態上的特色:以實用為原則。
(1)單純性:<1.>式樣單純,造型單一。<2.>袖口、大襟、袖上之緄邊及鑲邊,皆用互線。<3.>布料顏色以藍、黑、紅、白居多,色彩單純而清新。<4.>衣飾、配飾自然純樸,不誇張、不累贅。
(2)簡易性:<1.>平面及直線之剪裁、縫製容易。<2.>袖口翻摺與腰帶之使用及固定,可調節長短,便於活動。
(3)適應性:<1.>適用於各種身分、各年齡層及各種場合。<2.>童裝之構造,以兒童生長過程安排,順應其身體及生理需要。
3.服飾使用上,具有經濟性、便利性和長久性的特質:(1)經濟性: <1.>所用布料耐洗、耐穿。 <2.>衣服上隱蔽之處,採用粗布剪接替代。 <3.>嬰兒尿布,以穿洗得老舊的男女大襠褲,來包裹代用。 <4.>服裝上之裝飾精簡單純,適可而止。(2)便利性: <1.>便於穿脫、更換,或於衣內添加內衣。 <2.>結構簡單、富機能性,方便於操作勞動。 <3.>大襟上直扣的配置止於腰線上,便於婦女哺乳;工作時,又可將前身摺短塞於腰帶。 <4.>寬大且翻摺之袖口,和貫通之腰帶,可用以放置物品或 錢幣,隨身而不累贅。(3)長久性: <1.>穿著的時間,可以從早穿到晚,一年四季皆適宜。
<2.>穿著的期間,可以從少年時期穿到老年時期,適用期長。












世新大學小世界報採訪邱老師有關客家文化事宜。













學員認真聽講實況











客家美食真是好吃,盤子都空了。

認識當前臺灣客家話的種類

認識當前臺灣客家話的種類

新店崇光社區大學(辦理2場次)
辦理日期 :
98.10.13 招生人數14人客家籍2 人
98.10.26招生人數20 人客家籍4人

大 綱:
目前臺灣地區的客家話主要略分為五種:
1.四縣腔-
主要分佈在:
桃園縣、苗栗縣、台東縣、屏東縣、
高雄縣
2.海陸腔-
主要分佈在:
桃園縣、新竹縣、花蓮縣
3.大埔腔-
主要分佈在:
苗栗縣、台中縣、
4.饒平腔-
主要分佈在桃竹苗部份地區
桃園縣、新竹縣、苗栗縣
5.詔安腔-
主要分佈在雲林縣

上述後面三種客家腔調算是客語中的少數族群,除了以上五種主要客家腔調外,其實還有北部四海交界的「四海話」,另外還有一些永定、豐順、武平、五華、揭西等不同腔調的客家話。
語言腔調往往會因時空環境的變遷而有所改變,只要順其自然,接觸聽久了自然就習以為常。
1.四縣腔-
源自廣東嘉應州,擁有六種聲調,電視或官方場合大多以四縣腔發聲,是最多客家人使用的客家腔。四縣指的是嘉應州梅縣附近的四個縣:興寧、五華、平遠、蕉嶺。梅縣的客家話一般而言是客語中最具代表性的,但和四縣腔略有不同。說四縣腔的地方主要是桃園縣的一部份、新竹縣的一部份、苗栗縣以及南部六堆地區。
主要分佈在:
桃園縣:中壢、龍潭、平鎮、楊梅。
新竹縣:關西(部份地區) 。
苗栗縣:苗栗市、頭份、三灣、南庄、公館、大湖、獅潭、卓蘭(大部份)、銅鑼、三義、西湖、頭屋、造橋。
台東縣:池上、關山、鹿野、成功、太麻、卑南。
屏東縣:竹田、萬巒、內埔、長治、麟洛、新埤、佳冬、高樹。
高雄縣:美濃、杉林、六龜。
2.海陸腔-源自廣東海豐與陸豐,擁有七種聲調,以新竹縣為主,是次多客家人使用的客家腔。
主要分佈在:
桃園縣:關音、新屋、楊梅。
新竹縣:新豐、新埔、湖口、芎林、橫山、關西(部份)、北埔、寶山、峨眉、竹東。
花蓮縣:吉安、壽豐、光復、玉里、瑞穗、鳳林。
3.大埔腔-源自廣東潮州。
主要分佈在:
苗栗縣:卓蘭(中街、內灣、水尾)。
台中縣:東勢、石岡、新社、和平。
4.饒平腔-源自廣東饒平。
主要分佈在:桃竹苗部份地區
桃園縣:中壢(芝芭里、興南庄、三座屋、過嶺里)、平鎮(南勢庄)、新屋(梨頭洲)、觀音(新坡村)、八德(宵裡)。
新竹縣:竹北(六家)、芎林(上山)。
苗栗縣:卓蘭(老庄)。
5.詔安腔-源自福建漳州,是保存最多古音與古意的客家話腔調。
主要分佈在:雲林縣:二崙、崙背、西螺。
上述後面三種客家腔調算是客語中的少數族群,除了以上五種主要客家腔調外,其實還有北部四海交界的「四海話」,另外還有一些永定、豐順、武平、五華、揭西等不同腔調的客家話。
一般而言,所有「海陸腔」都發出「ㄓ、ㄔ、ㄕ」捲舌音的字,「四縣腔」則只發「ㄗ、ㄘ、ㄙ」不捲舌音的字。但是桃園、新竹地區的許多鄉鎮地方因為使用四縣腔、海陸腔的客家居民混居其中,客家話當然也就混合使用,自然會形成「四海腔」或「海四腔」,也就是說「使用四縣的腔,海陸的調」,他們講的海陸話不捲舌;或是「使用海陸的腔,四縣的調」,但是他們講的四縣話會捲舌。
語言腔調往往會因時空環境的變遷而有所改變,只要順其自然,接觸聽久了自然就習以為常。










上課學員請教老師










邱得勝老師與學員上課實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