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認識當前臺灣客家歌謠、客家服飾的特色
新店崇光社區大學(辦理2場次)
辦理日期:
98.10.20 上課人數23 人客家籍2 人
98.11.2 招生人數23 人客家籍6人
大綱:
一、認識當前臺灣客家歌謠:
1.客家「九腔十八調」的由來:
客家傳統歌謠以〈九腔十八調〉的山歌曲調為主,這是一般人最耳熟能詳的客家音樂。許多客家山歌都已成為家喻戶曉的名曲,輕鬆的曲調聽來是那麼的親切動人,像是《客家本色》、《落水天》,都是客家歌謠中流傳已久且廣的曲子,它貼切地描繪出客家文化精神與勤儉良善的美德。
台灣的客家傳統歌謠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種不同的腔調呢?那是因為台灣的客家人都來自大陸各地不同的地區,所以腔調因此而有所不同,也就有所謂的「九腔十八調」。
2.什麼叫做『九腔』?
客家話所謂的「九腔」包括有:海陸腔,四縣腔,饒平腔,陸豐腔,梅縣腔,松口腔,廣東腔,廣南腔,廣西腔等「九腔」。
3.什麼叫做『十八調』?
客家民謠的歌詞和曲調,和客家民族的生活作息、工作內容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根據瞭解客家民謠有了一千多年以上的歷史,起初只是單純為了抒發內心喜怒哀樂的情緒,而哼出來單調的歡呼聲、哀怨聲、感嘆聲或呼應聲,後來結合了日常生活作息與工作型態,例如走路、挑擔、採茶、砍柴、撐船、、、等日常生活與自然活動,自然哼唱出聲音,藉以表達情緒、壯膽,或是跟對岸、遠山的人對話、傳情、高聲喊叫,進而逐漸演變成了歌調。
客家歌謠裡的「十八調」是指:平板調,山歌子調,老山歌調(又稱南風調),思戀歌調,病子歌調,十八摸調,剪剪花調(亦稱十二月古人調),初一朝調,桃花開調,上山採茶調,瓜子仁調,鬧五更調,送金釵調,打海棠調,苦力娘調,洗手巾調賣酒調(亦稱糶ㄊ一ㄠˋ酒),桃花過渡調(亦稱撐船歌調),繡香包調等十八種調子。
4.臺灣國寶「客家山歌」歌后:
早期客家先民因躲戰亂避災禍而四處遷徙,但是因為移居各地墾拓的時間較晚,所以只能耕作經營較為邊陲的山區丘陵地帶,於是逐漸發展出客家人獨特的「山歌文化」。
賴碧霞女士在西元1932年出生於新竹竹東,她是台灣國寶級的山歌歌后。小學時,有一次在放假回山上的路上,偶然聽到從山中傳來悅耳動聽,有如天籟之音的客家山歌,從此開啟了賴碧霞女士追隨並推展客家山歌的人生旅程。
1965年,賴碧霞女士製播台灣第一部客語電影-《茶山情歌》,同時擔任編劇、導演、演員以及演唱,可說是多才多藝,在全台各地推出後造成極大轟動。
1986年,賴碧霞女士榮獲第二屆薪傳獎的殊榮,讓她更積極投入客家歌謠的教學與推廣,並開始從事詞曲與戲劇的創作。六十年的歌謠田野工作與實務經驗,讓賴碧霞女士無論是「老山歌」、「山歌子」、「平板」、「小調」以及「採茶戲」,都能駕輕就熟,琅琅上口,她那悠揚嘹亮的歌聲,唱出了客家歌謠的醇美與精神,也唱出了對客家文化的摯愛與情感。
5.臺灣的「客家國歌」:
「客家本色」是所有台灣客家歌曲中最具代表性、最具知名度且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首作品,素有「客家國歌」的封號。這首由涂敏恆先生在民國78年(西元1989年)所創作的客家歌曲,雖然談不上是第一首客家流行創作,但它廣為流傳並深受大眾喜愛的程度,絕對不是其它一般客家歌曲所能相比擬。
涂敏恆先生1943年出生於台灣苗栗縣大湖鄉,他創作了許多國語流行歌曲,其中最著名的一首詞曲創作是《送你一把泥土》,在四十歲那年,受到童年玩伴車禍死亡的刺激,立志要將下半生奉獻給客家歌謠,十幾年來,已經創作、整理出近三百首的歌謠,較具代表性的有《客家本色》和《我是客家人》,已經成為客家人家喻戶曉,每逢聚會必唱的重點指定歌曲。
其中「客家
本色」就是代表
客家人稟持傳統固有的刻苦耐勞,勤儉持家,不畏艱苦,面對周遭艱難險惡環境時,仍能自然流露出那種堅毅不拔、不畏強權、不卑不亢、不屈不撓、不服輸、有骨氣的『硬頸』精神!這就是「客家人」何以在歷代從北到南的遷移過程中,還能夠順勢生存,安身立命的重要因素!
意境描繪深刻且發人深省的歌詞,搭配著簡單易學好記的旋律,讓許多不會說客家話的河洛族和原住民等,都可以朗朗上口,一唱再唱。客家民謠本來只是唱給客家人自己人聽、早期也只在客家庄販賣客家歌曲的時代,如今過渡到能在主流音樂市場中公開發行推廣,讓更多人能夠聆聽到客家新生代的心聲,跟它共鳴共榮,可見音樂歌聲在民族文化上的影響力有多大!
賞析:『客家本色』歌词 詞曲: 涂敏恆
唐山過台灣 無半點錢 剎猛打拼耕山 耕田
咬薑啜醋幾十年 毋識 埋怨 世世代代就恁樣勤儉傳家
兩三百年冇改變 客家精神莫豁掉 永遠 永遠
時代在進步 社會改變 是非善惡充滿人間 奉勸世間客家人 修好 心田 正正當當做一個良善介人 就像摁介老祖先 永久不忘祖宗言 千年 萬年
以下為歌詞內容解釋:唐山過台灣 無半點錢 (從大陸唐山來到台灣,身上沒有半毛錢) 剎猛打拼耕山耕田 (努力打拼開山種田)
咬薑啜醋幾十年 毋識埋怨 (比喻生活困苦,幾十年都不曾埋怨過)
世世代代就恁樣勤儉傳家 (世世代代都以勤儉精神來傳家立業)
兩三百年無改變 (兩三百年來不曾改變過) 客家精神莫豁忒 永遠永遠 (別讓客家精神中斷遺棄,要永永遠遠保持下去)
時代在進步 社會改變 是非善惡充滿人間
奉勸世間客家人 修好心田 正正當當做一個良善的人 就像摁介老祖先 (摁介=我們的) 永久不忘祖宗言 千年 萬年
臺灣客家先民面對臺灣多樣化的自然山川地理環境與多元複雜險惡的族群處境,完全憑藉其隨遇而安,因地制宜的堅韌耐性與生存智慧,逐漸發展出來臺先祖們未曾想像過的客家新風貌。這首歌訴說著客家祖先剛來台灣時身上沒有半毛錢,完全白手起家,努力打拼開山種田,而且一代傳一代,節儉辛苦也從來不會埋怨,希望這種客家精神能夠世世代代持續傳承在客家家族裡,也強調不要忘了祖先的辛苦持家、諄諄教誨、更不要忘了一定要做個堂堂正正、恪守本分的客家人。
二、客家服飾的特色:
1.色彩上的特色:
客家服飾固守青、黑色的傳統,深色、素淨的暗色給人素雅嚴肅的印象,就像客家人固有沈穩內斂的民族特性一樣。
2.形態上的特色:以實用為原則。
(1)單純性:<1.>式樣單純,造型單一。<2.>袖口、大襟、袖上之緄邊及鑲邊,皆用互線。<3.>布料顏色以藍、黑、紅、白居多,色彩單純而清新。<4.>衣飾、配飾自然純樸,不誇張、不累贅。
(2)簡易性:<1.>平面及直線之剪裁、縫製容易。<2.>袖口翻摺與腰帶之使用及固定,可調節長短,便於活動。
(3)適應性:<1.>適用於各種身分、各年齡層及各種場合。<2.>童裝之構造,以兒童生長過程安排,順應其身體及生理需要。
3.服飾使用上,具有經濟性、便利性和長久性的特質:(1)經濟性: <1.>所用布料耐洗、耐穿。 <2.>衣服上隱蔽之處,採用粗布剪接替代。 <3.>嬰兒尿布,以穿洗得老舊的男女大襠褲,來包裹代用。 <4.>服裝上之裝飾精簡單純,適可而止。(2)便利性: <1.>便於穿脫、更換,或於衣內添加內衣。 <2.>結構簡單、富機能性,方便於操作勞動。 <3.>大襟上直扣的配置止於腰線上,便於婦女哺乳;工作時,又可將前身摺短塞於腰帶。 <4.>寬大且翻摺之袖口,和貫通之腰帶,可用以放置物品或 錢幣,隨身而不累贅。(3)長久性: <1.>穿著的時間,可以從早穿到晚,一年四季皆適宜。
<2.>穿著的期間,可以從少年時期穿到老年時期,適用期長。

世新大學小世界報採訪邱老師有關客家文化事宜。

學員認真聽講實況

客家美食真是好吃,盤子都空了。